?適用范圍
制藥、農藥行業(yè)產生的抗生素菌渣、母液、合成廢液、蒸餾殘渣、污泥、 高濃廢液等,化工行業(yè)的反應殘渣、蒸餾殘渣、焦油及焦油狀廢物、有機溶 劑、高濃廢液等;市政污泥。
基本原理
該技術是在水的溫度和壓力分別高于水的臨界點(374.2℃ , 22.1MPa)的 狀態(tài),形成一種強氧化環(huán)境,危廢及污泥中的污染物和氧發(fā)生氧化反應,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,從而實現(xiàn)危廢及污泥高效完全轉化的技術。該技術具有反應效 率高、處理徹底的特點,其中有機質轉化率≥99%、固相減容率>90%,灰分中 碳含量<2%,重金屬轉化為穩(wěn)定氧化態(tài)。尾氣中二噁英類<0.02ng TEQ/Nm3 , SO2<5mg/Nm3 、NOx<1mg/Nm3 。排水指標達到《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 準》(GB18918-2002)一級排放標準,顆粒物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二噁英 等二次污染物近零排放。
工藝流程
危廢、污泥等待處理原料廢棄物首先經過預處理調整至設計濃度后進入到 儲料罐,通過高壓泵經高效預熱系統(tǒng)與來自高溫反應后物料進行換熱,達到反 應溫度后進入超臨界反應器,在超臨界水狀態(tài)下物料與氧氣充分接觸,物料中 有機質與氧氣在短時間內完成氧化反應,有機質徹底轉化,整個反應過程可實 現(xiàn)自熱平衡。反應后產物作為熱源給冷物料換熱,多余熱量可通過蒸汽回收, 實現(xiàn)能量的高效利用。換熱后的產物再經過分離器實現(xiàn)氣-液- 固三相分離,分 離后的中水回用,惰性灰渣可用于建材。
關鍵技術或設計特征
采用自主開發(fā)的超臨界氧化反應器、 高溫高壓換熱器、多級降壓設備的放 大與優(yōu)化模型,形成超臨界水氧化的耐腐蝕、堵塞和磨蝕的反應器、換熱器等關鍵設備,關鍵設備自主設計、制造;
開發(fā)了關鍵設備的耐腐蝕新材料,研制出適合超臨界氧化處理反應器、換 熱器新材料,滿足工況使用;
采用超臨界水氧化自動控制系統(tǒng),上位機操作,使操作人員與高溫高壓系 統(tǒng)分離,提高了自動控制水平,并保障人員安全。